政务邮箱: 用户名 密码
English RSS订阅 掌上宜春 无障碍浏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开 >> 规划计划
丰城市2016-2020年科普工作规划
更新时间: 15-07-10 09:38:00 字体:【  

  为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有关规定和《中国科协办公室厅关于开展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14]28号)文件精神,持续发挥我市科普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实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全面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动员和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坚持面向全体人民,把干部、工人、农民和广大青少年作为重点,通过深入普及科技知识,大力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1、党政领导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积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结合本市、本乡镇(街办)实际,分别制定全市和乡镇(街办)科普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纳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市、镇两级党政领导积极参加科普活动,每年听取科普工作汇报2次以上,研究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2、健全协调领导制度。健全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机制和机构,建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和开展科普工作的有效机制。市、镇两级每年召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2次以上。

  3、建立考核管理与表彰奖励制度。将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机关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定期表彰和奖励科普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4、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每年结合本市、本乡镇(街办)实际情况,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确定重点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围绕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工作卓有成效

  1、积极开展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工作,推动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全市每年至少组织2次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或科技竞赛等校外科技活动;建有市级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心,在校参与科普活动的学生不少于90%;整合校外科普教育资源,利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乡镇(街办)、村(社区)科普活动室等资源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2、积极开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工作,推动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市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学文明生活等方面的科学素质教育,制订培训规划、年度计划和教学大纲;80%以上乡镇(含乡镇企业)干部,70%以上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劳动力每年接受科技培训;能够充分发挥好农广校、农函大等科技教育机构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惠农带头人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大力发展科普惠农服务站。

  3、积极开展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的工作,推动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各乡镇(街办)每年80%以上的村、社区干部接受各类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不少于40学时;城镇70%以上的各类从业人员接受在岗培训、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等;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培训掌握适合再就业的生产技能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充分发挥好村、社区科普学校等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在企业中开展职业技能,岗位能手比赛和“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

  4、积极开展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工作,推动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教育,制订培训教育计划和方案,配发科普读本;每年组织2次以上针对市直部门干部和乡镇(街办)领导干部的科普报告会;积极组织公务员参与各项科普教育活动,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三)不断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1、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市科协独立建制,依照章程民主办会; 健全乡镇(街办)、村(社区)两级科普组织,并有专人负责科普工作;80%以上的乡镇建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2、发展壮大基层科普队伍。建立有40人以上由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团或讲师团;乡镇(街办)、村(社区)建有科普志愿者队伍,并经常开展各种科普活动;70%以上的行政村有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科普员,形成以科技致富能手为主体的农民科普队伍。

  3、科普经费有保障。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市级政府财政预算,并明显高于同等地区的平均水平,最低不低于人均0.50元,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重大主题科普活动另有专项财政经费保障。

  4、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建有综合性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科普场馆、设施建设要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所需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 积极实施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简称科普“站栏员”)建设,主要公众活动场所建有3处以上科普画廊。所有乡镇和70%以上的村有专用或合用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等设施,配有科普电教宣传设备。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的内容应至少每2个月更新一次,有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或科普学校2处(所)以上;在市级中、小学建有科技活动室。

  5、进一步加强开展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手段。市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办公、通讯、宣传、网络等设备和科普宣传车辆配备齐全完好;有计划地开展对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四)形成科普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1、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科普活动。每年围绕“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开展科技周、科普日(月)、科普之春(夏、秋、冬)等活动,并覆盖所有乡镇(街办);每年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教进社区活动”;在社区围绕居民需求举办身边科学应用展示、科普讲座、培训、科学健身、科普展览等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全市每年不少于3次,乡镇(街办)每季度不少于1次,社区每月不少于1次。

  2、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在电视台和报刊设有科普宣传栏目,每周刊播一次以上。

  3、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科普事业或参与科普活动;利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科普展馆、示范基地等公共资源,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

  4、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氛围,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积极结合各自特点开展科普活动,科普活动的覆盖面达到全市常驻人口的70%以上;科普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辖区内无影响恶劣的愚昧、伪科学活动,公众科学素质逐年提高,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社会综合环境良好。

  5、形成科普示范体系。开展科普示范乡镇、村、社区创建活动;每年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100户以上,每年评选社区科普示范家庭100户以上。

  6、科普工作具有特色并形成活动品牌。科普工作具有创新性,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形成可推广的、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经验。

  三、主要措施

  (一)继续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科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讨论决策创建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协调、研究相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各乡镇(街道)都要把科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科普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范围,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健全科普工作管理体制。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1次,认真听取相关工作部门的工作汇报,认真做好协调、督促和检查,使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和谐发展。建立对各级各部门科普工作考核制度,将科普工作绩效作为考核指标,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普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增加对科普工作的投入。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科普工作的基本保证。随着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逐步增加对科普工作的投入。

  (四)建立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要逐步建立科普专项基金,青少年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召开一次科普总结表彰大会,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奖励。

  (五)建立大科普、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新格局。科普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广量大,任务繁重,需要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要建立由科协牵头,各部门、各单位分工负责的科普工作运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强大合力,共谋科普大业,确保科普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信息来源: 丰城政府网 【打印本页】【我要纠错】【关闭窗口】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 联系我们
主办:宜春市人民政府 承办: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宜春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bet365娱乐场下载 赣ICP备06000141号 赣公网安备 3609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