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用户名 密码
English RSS订阅 掌上宜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情 >> 宜春概况 >> 民俗风情
宜春方言小解
更新时间: 06-11-02 字体:【  
语言被哲人称为存在的故乡。一个人进入哪种语言,实际上就进入了哪种生活。对宜春人来说,都会感到自己的方言优美、典雅、朗朗上口。
 
  
 
如果你和他人坐在一起,自己想先离开,那就不好自己跟别人告别说:“慢走。”这话应该对方说。这个时候,只要说“你们消停坐,我先回去了”,就是一句很典型的宜春告别语。消停是慢的意思。坐下来就已经消停了,就已经慢了,再把它点出来,并不给人以架床叠屋、又戴斗笠又打伞的累赘之感,而是把关健词重点突出,就像在印刷的文体中,那些关键词要用黑体印出。这种加强,表达了宜春的一种集体下意识,那就是对“消停”的羡慕。
 
忙 杀 哩 唧
 
“消停”的反面是“忙杀哩唧”。忙能“杀”人,可见宜春人对“忙”有怎样的价值判断。忙就是“有事”,只有有事的人才会“忙杀”。怎么才会忙起来呢?就是要不停地给自己找事。找不到事那才丢人现眼呢!
前几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个小品,名字忘了,主人公是一个没找到事却要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忙不过来的人,说白了他就是社会上的一个“闲流”。他听到有人在敲他家的门,便叫妻子去开门,他自己拿起电话,连号码也没拨就冲着话筒嚷:“怎么那一车皮的领带还没到货?柬埔寨那边催的紧哩!我们要维护中国商人的形象,这个道理都不懂?……”一旁领进客人来的妻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你看你,把电话都拿倒了。”这真是个忙“杀”的好例。
 
  
 
“打甭”在宜春话里是个地道的象声词, bé ng这个音不表示“不用”的意思。它专门指代一种状态,那就是把石头丢进水里的声音,石头越沉,   会 bé ng得越响。不过宜春话的“打甭”不是指往水里丢石头,而是表示异性之间的 “接吻”、英国话的 kiss,是异性之间用拥吻来表达内心激烈情感的举动。过去在宜春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话:“你看见一个男的箍到一个女的在那里打甭么?”问者自豪,听者向往,总之是很有市场的。
但奇怪的是,“打甭”在宜春话里快要销声匿迹了,大家改说“亲嘴”、“接吻”、“打 kiss”。这除了说明语言不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以外,还说明宜春话在生成的过程中更精致了。
 
 
 
做客时,主人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斯文的人不怎么动筷子,尽管他很想吃,但就是不吃,宁愿吃亏,这在宜春话中叫“妆演”。“妆演”就是吃亏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谁愿意吃亏,但有时又不得不主动去“妆演”。这或许才叫生活。
 
 
 
“雀剥”在宜春话里是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意思是心术不正,鬼点子很多。“这个人蛮雀剥,绝对不能交朋友!”在宜春生活的人,经常会得到这样的忠告。因此,面对“雀剥”人最好的办法是敬而远之。
 
 
听宜春人交谈,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哎呀,别跟他那么掐(kà i),人在世上不就是几十年,掐来掐去还不是自己吃亏。”这里的掐便是指节约,同时也有小气之意。
掐(kà i),字典上的解释是:①用手指用力夹,用指甲按或截断;②量词,一只手或两只手指尖相对握着的数量:一小掐韭菜。在作量词时,宜春话又把掐读作ká,与作动词的掐有明显不同,叫人去掐(kà i)韭菜,与叫人去拿一掐(ká)韭菜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拇指和食指的指甲去截断韭菜就叫掐(kà i),在宜春话里,读第四声的字凤毛麟角,找不出几个来。其实,宜春人用指甲去侵犯植物的事做得并不多,掐韭菜、掐葱、掐花、掐小竹笋、掐人。作为武器的指甲,其实质并不硬朗,进攻的对象也很柔弱。即便如此,宜春人在做这一动作时,也要像奥运会举重、摔跤、跆拳道、柔道等项目的某些选手那样,上场前要气吞山河地“嗨”(kà i)一声,来给自己壮胆壮威,所以掐要发第四声,宜春人的柔顺也就和韭菜、葱、花、小竹笋的柔顺差不多少。
过去宜春经济不很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体格与人格都不可能强壮。表示自己强壮的举动,也就主要是“掐”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去掐韭菜、掐花呀,有什么可以没完没了地掐呢?那就是掐自己掐别人。
二五八轻
 
宜春方言中有一句极富韵味的话,叫“二五八轻”,其意有三:一是指一个人没有什么能耐,但又不是很差,关键词是“平平过”;二是专指不做正事,尽做野事的人,关键词是“不正经”;三是二五即二百五,不足秤,八轻也不凑整,凑整就是十轻,意思是指一个人不够分量。关键词是“轻浮”。那“轻”是什么意思呢?宜春人的解释是中风之人颤抖之状“卿卿轻轻(宜春人读作 qiang)”“飞飞划划”;“八轻”就是“半身不遂”。生病也要凑足分量?这不能不说是宜春人指桑骂槐式的幽默。
其实,“二五”并非宜春方言独有。西安话里有“二腻八争”(做事懒洋洋),南京话里有“二五郎当”(马虎),成都话里有“二不挂五”(不正经)。还有全国通用的“二百五”(半吊子),均典出于古代生活。那时的一吊钱为一千文,半吊为五百。五百还是一个整数,因此再减半,二百五,半吊子的平方,即四分之一吊子,更零碎,更与中国人归整的心愿犯拧。看来,“二五八轻”就是人们鞋中的一粒沙子,分量很小,却硌得人不舒服,人们当然没有好脸色待它。
 
   
 
在宜春话里,一个人受挤受压受硌受刺都说kā n,与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字的发音一模一样。可能这是中原传过来的一个文物级的发音,就像广东人说“睇”表示“看”,曾在中原很盛行,但现代中原人根本不说“睇”,并视“睇”为外来的方言。宜春人表达不适甚至是痛苦的 kā n,很可能是“刊”。因为“刊”有“刻”的意思,“刊人”就是从“刊石”、“刊木”转意而来,并非无解。想一想,比挤、压、夹、硌更为传神。
有一个宜春人在北京赶公交车。他好不容易挤上去了,但被车门夹住了臀部,急得大叫起来:“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售票员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看到了屁股。”售票员想自己的车不经过医院啊,这厮一定坐错了车,一开车门,把那个人推了下去:“要看屁股自己打的去!”北京人很难理会其中的妙处。同样宜春人在北京也很难进入北京话的语境。既然是在北京,他就得努力挤进当地语境中。用北京音来说宜春话,把“刊到了屁股”说成是“看到了屁股”,纯属一种正常的错乱。两者造成的反差让其他宜春人捧腹不止,已成了饭桌上经久不衰的经典段子(类似的还有“舞(五)碗面”),北京人是没此享受的。
 
  
 
“好耍”是宜春普通话里上舌率最高的词之一。那件事好耍吗?那部电影好耍吗?那个地方好耍吗?那个人好耍吗?宜春人老是这样互相打探,好像“好耍”是一个很稀缺的东西:自己只可能主动去追逐它,却不可能主动制造它。这就把“好耍”与“耍”区别开来,耍是完全由自己控制的行为,而“好耍”是自己被动领受的事件。
那件事好耍吗?那个人好耍吗?那个地方好耍吗?等于在问那件事、那个人、那个地方能让我放松吗?这说明有些人总是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此因渴望“好耍”。对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来说,父母常常会板起面孔:“冇得耍,要抓紧学习,耍不得,也耍不起。”孩子松弛的游戏心态就这样“水土流失”了。
好耍是紧张的解毒剂,但不是紧张的清除剂。好耍是让紧张保持在不让我们的动作僵硬变形的尺寸上。如果我们的紧张度趋于零,变得完全松懈,这样就真的“冇耍”,也耍不得。皮之不存,毛将焉覆?生活将会趋向寂灭,我们也就没有互相打探“好耍”的必要了。
 
 
 
“发性”有二层意思,一指发脾气,二指利索。在宜春方言里这仍然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词条,估计它永远会活跃在宜春方言里,因为它指代的那种状态会永远出现在人的情感里,出现在人的生活中。
“发性”在普通话里听起来像是“ fai xiang”,与“坏香”有点接近。由于宜春口音里无普通话的“ h”音,凡普通话里 h打头的音,一色地用 f替代,象花、话、画、坏、欢、环,都会成为宜春人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陷阱。正因为此,宜春人并不以为“发性”一色地是“坏”的。比如,人们在警告沉溺电视中的孩子就常说:“莫动呃,蛮唧我会发性哩!”
“发性”是要被“激”(刺激)出来的,说明宜春人打心眼里是不愿意“发性”的。即不愿把自己的“本我”“真我”暴露出来。“发性”是宜春人个性的“偶尔露峥嵘”。
“发性”指向的不仅仅是人,也可以是物,是事。“你带性忽唧(一点)好不好?”“你怎么毛一点性气!”所以,“发性”不仅仅指相骂打架,也代表一种昂扬的姿态。
 
打 乱 哇
 
宜春人说“打乱哇”即“骗人地说”、“没根据地说”、“戏说”、“不作数地说”,总之是不足为信。“哇”便是“说”的意思。“打乱哇”与“哇正事”恰好相反。凡是喜欢“打乱哇”者是绝对不受人欢迎的。可见,宜春人对秩序的尊重,不敢以“乱”自居,不敢以“乱”自谦,不敢以“乱”自傲,不敢以“乱”自荣。这反映了宜春人中规中矩的一面。
 
  
 
宜春的年轻人见了面是不怎么问健康的,问也是用普通话问:你的身体还好吗?但老一班(以前作兴讲班门,也就是辈份)的宜春人问起健康是这样的:“您老人家还跟贱吗?”“还跟贱,一餐吃得两大碗饭。”仿佛他们从不知道有“健康”二字。普通话里的确没有“跟贱”二字,但似乎两者之间又有点联系:“贱”跟“健”发音不是相似么?
人老脚老,脚发软,人就不愿动,老坐着、躺着。不怎么用脚,结果是脚越发软,越不运动,越容易患病。所以无论老人还是后生,都要保护好自己的脚跟,也是人之根(把人比作植物),人靠脚去吸取生活的营养。
“跟贱”之类,与农村用猪用狗来给孩子取昵称的思维如出一辙,说把孩子看贱一点,命硬,更好活。难怪,把脚看贱一点,脚跟反而更有开拓精神,更能为主人保驾护航。正是在这样一种心理暗示下,宜春老一班人不忌说自己(脚)跟贱,而且还比赛着跟贱的级别,奖品就是自己的寿命。持愚守贱与一项如此的福分相关联,难怪大家都说“贱人命大”了。
 
   
 
宜春人把做贼的人叫贼牯。牯是一种“他格”,是一种“阳格”。如果做贼的是个女性,宜春方言中没有对应的“阴格”,不叫“贼婆”,还是叫“贼牯”,不像叫猪,有“猪牯”、“猪婆”之分。人一旦背上了“贼牯”的名声,那是极不幸的。
 
   
 
宜春话说“羡慕”不叫“羡慕”,叫“侯人”。钱是蛮侯人的东西。漂亮的女人对单身男人来说也是蛮侯人的。还有什么是侯人的?凡欲得而暂时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侯人的。在食物短缺的年代,闻到邻居家飘出来的红烧肉的香味,都会侯得人流口水。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或心胸狭窄的大人,会故意在别人面前显摆,侯得人产生自卑的心理。侯人是一种有欠缺的生活状态。
《康熙字典》只有“候人”,没有“侯人”。候,“音后访也又向望也”。古时有候人道路迎送宾客之官,相当于今日政府接待处处长。候人就是等人。想见那个人,那人却不在,所以要等,在宜春话中的“侯人”的意思比较接近。但两个字读音不同,“侯”读第二声,“候”读第四声。这两个字在古代发音是不是一样?或者两个是“通假字”,就是“借”与“假”的关系那样。
 
信息来源: 本站收集 【打印本页】【纠错留言】【关闭窗口】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 联系我们 | QQ及时咨询 QQ及时咨询(2513807704)
主办:宜春市人民政府 承办: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宜春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bet365娱乐场下载 赣ICP备06000141号 赣公网安备 3609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