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用户名 密码
English RSS订阅 掌上宜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情 >> 红色文化
毛泽东在宜春的足迹
更新时间: 06-10-28 字体:【  
凛列的北风呼啸至南方初冬的上空,巍峨的罗霄山脉似东方虬龙,横亘在湘赣边界,它深情地凝望着这片红土地。曲折的山间小径,仿佛还有一个矫健的身影穿梭往返:他脚趿草履,擎着革命的火种,从自己的家乡,翻山越岭,不畏艰辛地播撒到了宜春大地,热血沸腾的青春先后在这片红土地上“滚烫”了7次。
 
秋收暴动   震撼东方
  1927年9日10日,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青年毛泽东,由安源经浏阳张坊,脱险后到达湘赣边陲山城——铜鼓,这天适逢万家团圆的中秋节。风尘仆仆的毛泽东丝毫没有倦意,立即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三团(原来的浏阳工农义勇队)驻地——肖家祠召开有地方干部参加的排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部署秋收起义,并到战士驻地蓝家祠慰问了战士。翌日凌晨,起义开始,毛泽东亲率第三团全体官兵1000余人,集合在县城桥头大沙洲,经荷塘、石桥、上庄等地向平江、浏阳挺进。由于部队给养困难,军心涣散,首攻白沙失利,毛泽东只好率起义部队,从浏阳上坪回铜鼓排埠,居镇上的万寿宫。部队驻留二日后在文家市与一团、二团会师,会师后的起义部队向萍乡进发,途经宜春慈化、水江等地,并在水江快荣村作了短暂停顿后,向芦溪进军,从此踏上了进军井冈山的征程。
  秋收起义的功过已作历史定论,我们勿需泼墨,但作为一介书生的毛泽东,似乎已经开始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他于当年中秋日到达铜鼓,便激情豪吟一道《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沉,霹雳一声暴动。反映三湾改编的油画《人民军队党指挥》            
  此诗足可窥探领袖的广博胸襟。尽管秋收起义终以失利结局,但毛泽东胜不骄,败不馁,审时度势,以睿智的应变心理,首创枪杆子出政权的伟大理论,对于满身书卷气的青年毛泽东来说,的确要有非凡的勇气;而他在艰苦的进军途中,不忘向随行官兵宣传革命理论,与驻地农民促膝谈心,没有任何官架子,这种依靠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弘扬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典范。
 
转战宜春 彪炳史册
  1930年7月,已在井冈山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接到中央要求攻打南昌的命令。7月11日,他和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在兴国发布进攻樟树的命令。7月24日以优势兵力歼敌两个营,进驻樟树镇。次日凌晨渡过赣江向高安挺进,占领高安县城后,毛泽东住城北胡家祠。几天后部队向南昌西山进发,攻占牛行车站,并隔岸向南昌鸣枪示威,由于国民党固守待援,毛泽东、朱德只好将部队撤围。进驻奉新、靖安两县,并攻克上高、宜丰、万载三县,毛泽东先后在驻军地作短暂停留,指挥部队作战。8月20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军团在距万载20公里处的文家市,与国民党戴斗垣部遭遇激战,红军队伍取得胜利得到壮大。随后部队赶往浏阳县永和镇与红三军团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泽东为总政委,朱德为总司令。
  毛泽东转战宜春,实践了迂回曲折的运动战术,是他形成一整套个人独特的军事思想的开始,并在“罗坊会议”中得到理论升华,为以后的四次“反围剿”取得根本性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保存了红军实力、实现了革命由农村向城市延伸之势的最终形成。毛泽东所具有的远见卓识,的确令世人望尘莫及。
 
袁州会议 永放光芒
  1930年6月,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党中央。由于李坚持“城市中心论”,幻想“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受这种错误路线的指导,成立后的红一方面军,由浏阳分三路向长沙推进,三次猛攻长沙不克,部队粮弹缺乏,伤亡剧增,毛泽东遂将部队撤围长沙,移师江西,经株洲、萍乡再次进入宜春境内。1930年9月29日,历史让宜春人民永远铭记:毛泽东在宜春城内张天成药铺(今东风路天成药店后面小楼)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前委会议——“袁州会议”,与会的有朱德、朱云卿、黄公略、林彪、罗荣桓、彭德杯、袁国平等。会议中心议题是:统一认识,解决部队当前的行动方向。会议就“先打吉安还是先打南昌”,“是否在湘赣边界反复作战歼灭敌军”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会议召开的两天时间里,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雄辩的理论说服了中共中央长江局军事部前来兴师问罪的周以栗代表,使会议最终达成了向吉安进军的命令。
  在复杂的环境里,毛泽东和他率领的红军走过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而在矛盾一触即发的千钧时刻,毛泽东能化干戈为玉帛,已经打破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的世俗的偏见。他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认真研究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硬拼,并耐心地纠正部队盲目执行上级命令和急躁的情绪,把红军的行动引入正确轨道。他用高瞻远瞩的目光和他的雄才韬略,征服了红一军团的官兵们。而他这种实事求是、勇于胜利的进取精神,不能不为后人所敬仰。
  阖卷缅怀,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不在脑海里浮现,送人尺牍,指留墨香。窗外似乎寒意已褪,阴霾散去,尽管这段历史在伟人的人生长河里只是沧海一粟,但它让五百万宜春人民肃然起敬,内心暖意荡漾。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伟人风范永存宜春大地。
 
 

                              铜鼓县天柱峰
 
信息来源: 宜春新闻网 【打印本页】【纠错留言】【关闭窗口】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 联系我们 | QQ及时咨询 QQ及时咨询(2513807704)
主办:宜春市人民政府 承办: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宜春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bet365娱乐场下载 赣ICP备06000141号 赣公网安备 36090202000004号